新闻资讯

 

脑出血行微创粉碎血肿引流术后的护理

2020-02-16

  脑出血行微创粉碎血肿引流术后的护理夏凯(广东省深圳市福永医院神经外科深圳51800⑴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高血压患者增多及年轻化,且生活节奏的加快及精神压力的增加,脑出血已是较常见的神经科疾病,死亡率及致残率较高,严重危害人类健康。近年来行微创粉碎血肿引流术治疗脑出血,因其创伤小,操作简单,不受年龄、血肿深浅和内环境改变等限制,且恢复快,并发症少,效果显著,越来越受到医生及患者的青睐,应用范围也在不断扩展。现将其术后护理体会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1一般资料我科自2004年2月~ 2005年10月收治脑出血病人21例,男16例,女5例,年龄35~72岁,平均53 5岁。经头CT扫描,基底节出血12例,丘脑出血3例,小脑出血2例,其中脑出血破入脑室7例,16例既往有高血压病史均行微创血肿引流术。结果:痊愈10例,轻残6例,重残2例,死亡3例。

  12手术方法依据CT片定位,选择出血量最多、血肿最接近颅骨的CT层面为穿刺点,在局麻下用YL吸引流血肿液态部分,然后注入尿激酶盐水(1万U/2m)溶解固体血块,夹管4~6小时后开放引流,固定好穿刺针,外接引流袋。以后根据病情每日1~2次注入尿激酶盐水,待血肿清除达8柬以上时即可拔管。

  2术后护理1密切观察生命体征的变化持续床边心电监护,监测血压、心率、呼吸及血氧饱和度。术后血压波动大是引起再出血的原因,脑出血患者大多有高血压病史,故血压控制在22/ 125KPa为宜,若血压增高可引起颅内压增高,诱发再出血,应给予脱水剂或降压药经输液泵缓慢静滴,但也要避免过度降压,以免引起脑梗死。术后若血压骤降可能提示血肿清除过多过快,要寻找原因,及时解决,必要时在中心静脉压监测下补液。注意观察呼吸频率、节律、深浅度及血氧饱和度的变化,若呼吸变慢、加深,脉搏慢而深大,血压升高,为颅内压增高的表现,要警惕脑疝的发生,及时报告处理。体温升高是术后常见的症状,高热可增加脑细胞耗氧量,加重脑损害,直接影响到脑功能恢复,故要给予高度重视。脑出血多是中枢性高热,当体温达39*C~40*C时,用一般的药物降温及物理降温效果欠佳,我科应用HGT―200亚低温治疗仪机控冰帽、冰毯及配合冬眠药物降温,将腋温控制在36*C左右,效果显著且无冻疮的发生。22意识状态及瞳孔的观察意识和瞳孔是判断病情变化的重要指标,与预后有密切的关系。若患者意识障碍加深,瞳孔进行性散大、瞳孔缩小后又散大、双例瞳孔不等大、对光反射迟钝且伴有颅内高压,提示有再出血,脑疝的先兆,要立即通知医生处理。

  23维持颅内压的稳定术后血压平稳后取头高位,头部抬高15~30°,绝对卧床休息,头部制动,不可过多翻动搬动病人,避免不必要的刺激,以免造成颅内压不稳定。躁动的病人应根据医嘱正确及时使用镇静剂。遵医嘱使用脱水剂,严格控制输入液量,减轻脑水肿。术后向血肿腔注入尿激酶盐水冲洗液时,必须少量缓慢注入,以免引起颅内压增高。

  24保持引流管通畅,防止颅内感染根据血肿腔与脑室的关系决定引流管位置的高低并妥善固定防止引流管受压、扭曲、脱出,避免牵拉引流管,保证引流通畅,对意识不清或躁动不安的病人应专人守护,予约带保护,必要时按医嘱镇静治疗,防止自行拔管。密切观察引流液的颜色、量、性状,每4小时记录1次,密切注意引流速度若引流过快,血肿腔内压力锐减,易引起脑疝。患者需改变体位或移位作检查时,要夹闭引流管,以防颅内压波动过大引起不良后果。严格无菌操作,每曰更换引流袋及创口换药,每日用碘伏消毒穿刺针接头两次,引流管保留不宜超过1周,否则会增加颅内或针孔感染的机会。

  25饮食护理术后病人应暂禁食以防发生呕吐误入气道引起室息。如有呕吐者头偏向一侧,保持呼吸道通畅,观察呕吐物的性状、量、次数及伴随症状,并及时通知医生。待病情许可后,可逐步给予营养丰富,易消化的食物,若昏迷病人不能进食者48小时后要予留置胃管鼻饲流质,若有应激性溃疡应用冰盐水加血凝酶洗胃,至出血停止后再鼻饲流质食物。

  26加强基础护理,防止各种并发症的发生严格遵守操作规程,防止感染和交叉感染。严格控制探视人数,定时开窗通风,每天行空气、地面、床单位消毒。加强皮肤护理,卧气垫床,温水擦浴,定时翻身、局部按摩、预防褥疮。五官护理,保持口、眼、耳、鼻清洁卫生无异味,防止口腔炎及霉菌感染。加强呼吸道护理,定时行胸部物理治疗,防止肺部感染。预防泌尿系感染,保持会阴部清洁。根据病情尽早行语言训练及肢体功能锻练,以恢复交流及提高自理能九做好心理护理,增加病人的自尊心及自信心,使病人以最佳心态配合治疗及护理。

  总之,正确的治疗必须配以精心的护理,才能达到预期目的,减少并发症,提高治愈率,提高病人的生存及生活质量。

  所掌握的知识技能迅速抢救病人,对症护理,同时实施心理护理,在患者离开医院时应耐心向患者交待注意事项及营养指导,以便使患者达到早日康复的目的。